全球职业资格备案中心 | 国际行业评审委员会 | 纽贝兰教育学院 | 世界名商评鉴 | 世界名人评鉴 | 国际社会事务评审 | 潜能开发委员会 | 全球企业注册服务
首页 联合会概述 资质 认证权威 盈利与年薪 认证项目 证书样式 战略合作 免费会员 焦点访谈 联系我们 联合会导航
 ◆ 相关新闻列表
 中国今年已有逾200名基...  [9371]
 到家老师背后的定制教育新...  [6867]
 字节跳动2个月再招100...  [8407]
 中国将着力增加家庭收入 ...  [6255]
 1.5万余名工人假期坚守...  [7420]
 中国城镇新增就业连续4年...  [8426]
 合肥人才新政加码:购房最...  [6719]
 中国教育部印发文件加强博...  [7031]
 疫情致中国新增返乡留乡农...  [9254]
 浙江嘉兴:顶尖人才最高获...  [8662]
 澳门将对5万名餐饮业员工...  [8256]
 五大行半年减员近3万人 ...  [7452]
 无锡人才新政:本科不超4...  [6926]
 桂林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计划  [8517]
 西部彩票销售大增背后:近...  [6749]
 53岁央行办公厅主任周学...  [6720]
 北京:中小微企业每招一名...  [7725]
 珠海拟放宽落户条件:本科...  [6876]
 浙江法华寺的招聘:朝九晚...  [9551]
 太原市拟向中国全国引进2...  [7419]
 鞍钢民企集团通过融资经营...  [6283]
 中国河南招聘1.7万名特...  [8749]
 武汉举行首场高校毕业生线...  [7032]
 RELX悦刻多举措稳就业...  [7927]
 国际社会积极评价中国复工...  [7402]
 改革赋能近2亿产业工人(...  [8265]
 从数字农民到工业网红,在...  [6719]
 全球车市艰难重启:4月底...  [8042]
 中国:国企、教育培训、金...  [8417]
 中国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已...  [8346]
苹果被指压榨劳工成本 中国工人日薪不到17美元
来源:东方早报      编辑:IEAU新闻中心     时间:8/5/2012      点击次数:6274

长期以来,中国市场为苹果公司创造的巨大销量与获得的微薄回报不成正比。“目前获利较高的芯片、手机屏幕等生产环节多为日、韩占据,而中国扮演的角色则是代工工厂、外设设备制造商,技术含量低、利润少。”


8月2日至5日,苹果产业链大会——MacworldAsia2012数字亚洲博览会在京举行。大会主办方IDG(美国国际数据集团)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作出上述表示。


苹果产业链大会在美国已有27年历史,去年首次登陆中国。


苹果公司2012年二季度财报显示,大中华区的销量为公司带来57亿美元的营收,较去年同期增长48%,占其亚太地区总营收的2/3。然而据华泰联合证券今年1月发布的《苹果产业链分析》报告,一部iPhone手机数千元的售价中,苹果公司获利58.5%,材料成本占21.7%,中国大陆劳工成本只占1.8%。


美国《纽约时报》在今年1月的报道《苹果为何中国制造?》中写道,2011年,苹果公司每名雇员创造了超过40万美元的利润;而在产业链底端的富士康中国工厂,“很多人每天收入还不到17美元。”


但也不必过于悲观。熊晓鸽称,虽然中国短期内难以改变在苹果产业链的位置,但完全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,在苹果产业链中争夺利润制高点,甚至挑战整个产业链。


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(CNNIC)上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,截至2012年6月底,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.38亿,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.88亿,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。


“在传统互联网时代,盈利主要依靠广告收入,内容不值钱;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,移动终端大小、流量有限,人们不能像过去那样忍受广告,内容就更值钱了,开发内容、应用有前景。”熊晓鸽说。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Distimo去年底发布的苹果商店(APPStore)亚洲移动市场报告显示,中国市场的苹果应用程序下载量仅次于美国,是全球第二大苹果应用程序市场。目前,一些中国公司已借助移动互联网发展的“全球化红利”,在游戏、音乐、医疗等移动应用软件市场占据一席之地。


网络技术服务商UC优视公司的核心产品——UC浏览器是世界上首个进入苹果软件商店(APP Store)的第三方浏览器。该公司董事长俞永福(2日在苹果产业链大会上称,UC浏览器在六个国家的市场份额都突破了10%,在印度已占据当地市场的20%。他说,中国企业应把握移动互联网超越国界的性质,利用“全球化红利”快速扩张。


“革命性、颠覆性的大创新每出来一个会震惊世界,但可能很少。过去十年出来几个iPhone?”创新工场CEO李开复说,对中国而言,实现“颠覆式创新”仍需时日,目前中国企业完全可结合自身特征,进行基于本地化、结合式、迭代式的“微创新”。


 
Copyright(C)2010-2050 ©版权所有 国际评审认证联合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