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职业资格备案中心 | 国际行业评审委员会 | 纽贝兰教育学院 | 世界名商评鉴 | 世界名人评鉴 | 国际社会事务评审 | 潜能开发委员会 | 全球企业注册服务
首页 联合会概述 资质 认证权威 盈利与年薪 认证项目 证书样式 战略合作 免费会员 焦点访谈 联系我们 联合会导航
 ◆ 相关新闻列表
 中国央行已表态,1.4亿...  [7325]
 大学生毕业季找工作试用期...  [8122]
 贵州绿色产业扶贫投资基金...  [8236]
 中国人社部:这些假该怎么...  [8029]
 新疆南疆积极推进农村富余...  [6843]
 中国职业教育喜获国家“大...  [8713]
 中国平均薪酬刷新高 80...  [6859]
 中国女性求职总被问“生没...  [6745]
 中国:2.5天小长假不远...  [6744]
 韩媒:大学毕业生创业率中...  [7558]
 揽人才,烟台广发“英雄帖...  [7334]
 IEEE解除对华为员工参...  [6743]
 培养新媒体人才 产教研融...  [6059]
 快递对中国新增就业贡献率...  [8726]
 “五一”坚守岗位劳动者铸...  [7995]
 餐饮业经营模式混杂 员工...  [7129]
 总体稳定但压力犹存 今年...  [7360]
 二线城市抢人大战升级 杭...  [7553]
 加班愈演愈烈 40家互联...  [7624]
 四月了 大学生你工作找好...  [7361]
 31省份最低工资排名出炉...  [9041]
 到2025年5G在中国直...  [8447]
 如何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...  [8693]
 中国7000多万个税纳税...  [7260]
 职场商机:单身生意在中国...  [8359]
 中国人口大迁移 未来2亿...  [8076]
 中国那些考上研究生的人,...  [7663]
 李嘉诚孙女任董事 有人一...  [6521]
 中国央行“三定”方案公布...  [7916]
 中国高级技工缺口高达22...  [6926]
苹果被指压榨劳工成本 中国工人日薪不到17美元
来源:东方早报      编辑:IEAU新闻中心     时间:8/5/2012      点击次数:6274

长期以来,中国市场为苹果公司创造的巨大销量与获得的微薄回报不成正比。“目前获利较高的芯片、手机屏幕等生产环节多为日、韩占据,而中国扮演的角色则是代工工厂、外设设备制造商,技术含量低、利润少。”


8月2日至5日,苹果产业链大会——MacworldAsia2012数字亚洲博览会在京举行。大会主办方IDG(美国国际数据集团)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作出上述表示。


苹果产业链大会在美国已有27年历史,去年首次登陆中国。


苹果公司2012年二季度财报显示,大中华区的销量为公司带来57亿美元的营收,较去年同期增长48%,占其亚太地区总营收的2/3。然而据华泰联合证券今年1月发布的《苹果产业链分析》报告,一部iPhone手机数千元的售价中,苹果公司获利58.5%,材料成本占21.7%,中国大陆劳工成本只占1.8%。


美国《纽约时报》在今年1月的报道《苹果为何中国制造?》中写道,2011年,苹果公司每名雇员创造了超过40万美元的利润;而在产业链底端的富士康中国工厂,“很多人每天收入还不到17美元。”


但也不必过于悲观。熊晓鸽称,虽然中国短期内难以改变在苹果产业链的位置,但完全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,在苹果产业链中争夺利润制高点,甚至挑战整个产业链。


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(CNNIC)上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,截至2012年6月底,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.38亿,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.88亿,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。


“在传统互联网时代,盈利主要依靠广告收入,内容不值钱;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,移动终端大小、流量有限,人们不能像过去那样忍受广告,内容就更值钱了,开发内容、应用有前景。”熊晓鸽说。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Distimo去年底发布的苹果商店(APPStore)亚洲移动市场报告显示,中国市场的苹果应用程序下载量仅次于美国,是全球第二大苹果应用程序市场。目前,一些中国公司已借助移动互联网发展的“全球化红利”,在游戏、音乐、医疗等移动应用软件市场占据一席之地。


网络技术服务商UC优视公司的核心产品——UC浏览器是世界上首个进入苹果软件商店(APP Store)的第三方浏览器。该公司董事长俞永福(2日在苹果产业链大会上称,UC浏览器在六个国家的市场份额都突破了10%,在印度已占据当地市场的20%。他说,中国企业应把握移动互联网超越国界的性质,利用“全球化红利”快速扩张。


“革命性、颠覆性的大创新每出来一个会震惊世界,但可能很少。过去十年出来几个iPhone?”创新工场CEO李开复说,对中国而言,实现“颠覆式创新”仍需时日,目前中国企业完全可结合自身特征,进行基于本地化、结合式、迭代式的“微创新”。


 
Copyright(C)2010-2050 ©版权所有 国际评审认证联合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