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职业资格备案中心 | 国际行业评审委员会 | 纽贝兰教育学院 | 世界名商评鉴 | 世界名人评鉴 | 国际社会事务评审 | 潜能开发委员会 | 全球企业注册服务
首页 联合会概述 资质 认证权威 盈利与年薪 认证项目 证书样式 战略合作 免费会员 焦点访谈 联系我们 联合会导航
 ◆ 相关新闻列表
 中国五年间城镇新增就业人...  [7726]
 黑龙江:科研人员依法依规...  [6774]
 河北省今年安排1500万...  [6546]
 深圳成立国际人才交流中心  [6705]
 传媒、艺术类毕业生最爱跳...  [7936]
 中国青海通过“四个全方位...  [6216]
 中国人社部召开高校毕业生...  [7445]
 高薪难留人:中国博士后的...  [5753]
 今年工资涨多少?9省份发...  [6615]
 中国30省份产假延长  [7982]
 76.93%受访大学生认...  [6349]
 金砖国家劳工就业部长会议...  [6047]
 百万毕业生北上广情结松动...  [7059]
 中国2017年高校毕业生...  [7119]
 中国人社部:返乡农民工近...  [5244]
 福建发布今年16个本科紧...  [6406]
 中国互联网医疗再无创业机...  [6392]
 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20...  [6845]
 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201...  [6935]
 西安出台19条“留才举措...  [5023]
 2017应届生就业报告:...  [8027]
 中国:五四青年人有半天假...  [7882]
 中国国考三年来最大补录今...  [8267]
 北京等地现扫码给餐厅服务...  [5728]
 北京市消防局招聘801名...  [7663]
 教育培训火爆猎头围追名师...  [7112]
 雄县公务员月均收入约30...  [5839]
 林郑月娥被任命为香港特区...  [6344]
 央企专场招聘:面向藏青新...  [6157]
 社保服务清单出炉!你的社...  [7762]
苹果被指压榨劳工成本 中国工人日薪不到17美元
来源:东方早报      编辑:IEAU新闻中心     时间:8/5/2012      点击次数:6274

长期以来,中国市场为苹果公司创造的巨大销量与获得的微薄回报不成正比。“目前获利较高的芯片、手机屏幕等生产环节多为日、韩占据,而中国扮演的角色则是代工工厂、外设设备制造商,技术含量低、利润少。”


8月2日至5日,苹果产业链大会——MacworldAsia2012数字亚洲博览会在京举行。大会主办方IDG(美国国际数据集团)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作出上述表示。


苹果产业链大会在美国已有27年历史,去年首次登陆中国。


苹果公司2012年二季度财报显示,大中华区的销量为公司带来57亿美元的营收,较去年同期增长48%,占其亚太地区总营收的2/3。然而据华泰联合证券今年1月发布的《苹果产业链分析》报告,一部iPhone手机数千元的售价中,苹果公司获利58.5%,材料成本占21.7%,中国大陆劳工成本只占1.8%。


美国《纽约时报》在今年1月的报道《苹果为何中国制造?》中写道,2011年,苹果公司每名雇员创造了超过40万美元的利润;而在产业链底端的富士康中国工厂,“很多人每天收入还不到17美元。”


但也不必过于悲观。熊晓鸽称,虽然中国短期内难以改变在苹果产业链的位置,但完全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,在苹果产业链中争夺利润制高点,甚至挑战整个产业链。


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(CNNIC)上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,截至2012年6月底,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.38亿,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.88亿,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。


“在传统互联网时代,盈利主要依靠广告收入,内容不值钱;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,移动终端大小、流量有限,人们不能像过去那样忍受广告,内容就更值钱了,开发内容、应用有前景。”熊晓鸽说。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Distimo去年底发布的苹果商店(APPStore)亚洲移动市场报告显示,中国市场的苹果应用程序下载量仅次于美国,是全球第二大苹果应用程序市场。目前,一些中国公司已借助移动互联网发展的“全球化红利”,在游戏、音乐、医疗等移动应用软件市场占据一席之地。


网络技术服务商UC优视公司的核心产品——UC浏览器是世界上首个进入苹果软件商店(APP Store)的第三方浏览器。该公司董事长俞永福(2日在苹果产业链大会上称,UC浏览器在六个国家的市场份额都突破了10%,在印度已占据当地市场的20%。他说,中国企业应把握移动互联网超越国界的性质,利用“全球化红利”快速扩张。


“革命性、颠覆性的大创新每出来一个会震惊世界,但可能很少。过去十年出来几个iPhone?”创新工场CEO李开复说,对中国而言,实现“颠覆式创新”仍需时日,目前中国企业完全可结合自身特征,进行基于本地化、结合式、迭代式的“微创新”。


 
Copyright(C)2010-2050 ©版权所有 国际评审认证联合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