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职业资格备案中心 | 国际行业评审委员会 | 纽贝兰教育学院 | 世界名商评鉴 | 世界名人评鉴 | 国际社会事务评审 | 潜能开发委员会 | 全球企业注册服务
首页 联合会概述 资质 认证权威 盈利与年薪 认证项目 证书样式 战略合作 免费会员 焦点访谈 联系我们 联合会导航
 ◆ 相关新闻列表
 李克强为何把“就业”置顶...  [6253]
 延迟退休政策何时是适时“...  [7726]
 辽宁2017年预计10人...  [6449]
 李克强:决不能让农民工的...  [5726]
 担心“毕业即失业”?盘点...  [6097]
 研究称大学毕业生跳槽越多...  [6276]
 东南亚蓝皮书:廉价劳动力...  [7039]
 2017:中国企业需要何...  [8229]
 湖北土家祭师:守护“活着...  [5476]
 山西去年关停煤矿25座,...  [6230]
 近百名专家聚焦医疗改革热...  [6380]
 很多农民工月入过万,生活...  [6305]
 人社部:职工在多地有“视...  [5842]
 中国各类返乡创业人数累计...  [6759]
 中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...  [7230]
 香港政务司长:香港贫穷人...  [5028]
 美媒:2030年中国超3...  [6029]
 美国启示:研究生资助与国...  [8314]
 10月12日海峡人才招聘...  [5772]
 山东将为204名高层次和...  [5223]
 西安面向全国公开招聘92...  [5418]
 尹蔚民与白俄罗斯玛丽安娜...  [5764]
 美国医保支付方式值得中国...  [6681]
 人社部拟规定单位解除劳动...  [5228]
 里约奥运夺金运动队运动员...  [7514]
 京津冀三地联合签署外籍人...  [5723]
 北京市2016年最低工资...  [7480]
 重庆现务工人员“集装箱村...  [5613]
 调查显示:工作年限是受访...  [5724]
 800万毕业生中的未就业...  [7495]
苹果被指压榨劳工成本 中国工人日薪不到17美元
来源:东方早报      编辑:IEAU新闻中心     时间:8/5/2012      点击次数:6274

长期以来,中国市场为苹果公司创造的巨大销量与获得的微薄回报不成正比。“目前获利较高的芯片、手机屏幕等生产环节多为日、韩占据,而中国扮演的角色则是代工工厂、外设设备制造商,技术含量低、利润少。”


8月2日至5日,苹果产业链大会——MacworldAsia2012数字亚洲博览会在京举行。大会主办方IDG(美国国际数据集团)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作出上述表示。


苹果产业链大会在美国已有27年历史,去年首次登陆中国。


苹果公司2012年二季度财报显示,大中华区的销量为公司带来57亿美元的营收,较去年同期增长48%,占其亚太地区总营收的2/3。然而据华泰联合证券今年1月发布的《苹果产业链分析》报告,一部iPhone手机数千元的售价中,苹果公司获利58.5%,材料成本占21.7%,中国大陆劳工成本只占1.8%。


美国《纽约时报》在今年1月的报道《苹果为何中国制造?》中写道,2011年,苹果公司每名雇员创造了超过40万美元的利润;而在产业链底端的富士康中国工厂,“很多人每天收入还不到17美元。”


但也不必过于悲观。熊晓鸽称,虽然中国短期内难以改变在苹果产业链的位置,但完全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,在苹果产业链中争夺利润制高点,甚至挑战整个产业链。


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(CNNIC)上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,截至2012年6月底,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.38亿,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.88亿,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。


“在传统互联网时代,盈利主要依靠广告收入,内容不值钱;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,移动终端大小、流量有限,人们不能像过去那样忍受广告,内容就更值钱了,开发内容、应用有前景。”熊晓鸽说。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Distimo去年底发布的苹果商店(APPStore)亚洲移动市场报告显示,中国市场的苹果应用程序下载量仅次于美国,是全球第二大苹果应用程序市场。目前,一些中国公司已借助移动互联网发展的“全球化红利”,在游戏、音乐、医疗等移动应用软件市场占据一席之地。


网络技术服务商UC优视公司的核心产品——UC浏览器是世界上首个进入苹果软件商店(APP Store)的第三方浏览器。该公司董事长俞永福(2日在苹果产业链大会上称,UC浏览器在六个国家的市场份额都突破了10%,在印度已占据当地市场的20%。他说,中国企业应把握移动互联网超越国界的性质,利用“全球化红利”快速扩张。


“革命性、颠覆性的大创新每出来一个会震惊世界,但可能很少。过去十年出来几个iPhone?”创新工场CEO李开复说,对中国而言,实现“颠覆式创新”仍需时日,目前中国企业完全可结合自身特征,进行基于本地化、结合式、迭代式的“微创新”。


 
Copyright(C)2010-2050 ©版权所有 国际评审认证联合会